EXHIBITIONS
展覽 ─ 近期
丹尼拉·特卡辰科 : 近作
丹尼拉·特卡辰科 : 近作
時間|2025.2.22 – 2025.03.29
開幕|2025.2.22 (六) 14:30
地點| 絕版影像館1F
絕版影像館很榮幸地於去年展出了代理藝術家丹尼拉·特卡辰科(Danila Tkachenko)的錄像作品,展現了他從純粹藝術創作轉向行動主義的歷程。自移居海外以來,特卡辰科積極投入新作的創作,參與策劃多項藝術項目,甚至創辦了非營利組織。我們非常高興以他的近期攝影作品展覽作為2025年的開端。特卡辰科在系列作品《克里米亞》(2024) 和《9.7平方米》(2023) 中,持續深入探討他關注的核心藝術議題。同時,我們也自豪地在亞洲首度展出其全新系列作品《碎片》(2023),該系列剖析了社會文化如何塑造我們對影像的感知。
2014年,俄羅斯軍隊未佩戴標識便進入烏克蘭領土,佔領了克里米亞,並對當地原住民實施壓迫。這一事件成為現代歷史上最大規模軍事衝突之一的序幕。當時,特卡辰科受一間德國報社之邀,進入被佔領的克里米亞。抓住機遇,他與一名俄軍軍官談判,成功獲准拍攝軍事演習的場景。這些珍貴的經歷最終成就了他的《克里米亞》(2024) 系列。該系列作品運用無人機拍攝,全景展現士兵在西瓦什鹽湖附近空曠地帶進行軍事演練的畫面。
極權政權的統治不僅擴張領土,也意圖深入掌控社會,這往往是以犧牲個體身份與特色為代價。美學也隨之成為權力的工具:景觀被轉化為戰利品,其原有的身份和意義被徹底抹去,成為政權優勢的象徵。同樣,士兵如同景觀,其個性消失殆盡,僅作為政權機器的一部分。特卡辰科的攝影作品生動詮釋了這一過程,揭示了壓制個人身份如何成為征服的身體化與象徵行為。
在系列作品《9.7平方米》(2023) 中,藝術家以30張照片組成的大型網格形式呈現廢棄的公寓,記錄了後蘇聯時期典型的城市建築風格。這項歷時多年的創作聚焦於那些因尋求更好的生活、自由或安全而被迫離開家園的人群所經歷的流離失所。特卡辰科本人因政治迫害而被迫移居海外。他的個人經歷正與後蘇聯地區無數因衝突、政治壓迫或戰爭而流離失所的居民形成鮮明對比,讓這一系列作品成為對歸屬感與流亡意義的深刻探索。
本次展覽的壓軸系列《碎片》(2023) 則與以往作品大相徑庭。在玻利維亞的烏尤尼鹽湖創作完成的這組作品,探討了技術與科學進步如何改變我們對影像內容的感知。藝術家使用厚度2.5公分的泡沫板,拼貼數位時代之前的繪畫複製品,構成一系列裝置作品。在歷史上,繪畫曾經是通向現實與世界的一扇窗,但隨著影像複製技術的創新,其原有角色逐漸式微。
在當代這個充斥海量影像的時代,我們的注意力日益分散,對影像的完整理解被碎片化的觀看經驗所取代。《碎片》對這種現象提出省思,強調了現代人面對影像時的局限性——我們的視線常僅停留在片段化的片刻,難以捕捉完整敘事,最終僅留下零散的印象與片段。
關於藝術家
丹尼拉·特卡辰科 (b.1989)
2014年,丹尼拉·特卡辰科畢業於羅琴科莫斯科攝影與多媒體學校紀實攝影系。同年,他憑藉為期三年的項目《逃離》獲得了2014年世界新聞攝影比賽的獎項。2015年,他完成了項目《禁地》,該項目獲得了包括歐洲攝影出版商獎、Burn攝影雜誌獎在內的多項國際獎項,並被荷蘭雜誌Foam Talents收錄。2016年,他完成了系列《消失地平線》;2017年,發布了引起廣泛公眾反響的項目《祖國》和《紀念碑》。2018年,應卡塔爾博物館的邀請,丹尼拉完成了系列《綠洲》。2019年,他完成了系列《英雄》和《酸》;2020年,完成了《人體模型》和《天文館》;2021年,完成了《淺灘》和《淹沒》。特卡辰科的照片刊登在BBC Culture、The Guardian、IMA Magazine、GUP Magazine、British Journal of Photography和National Geographic等雜誌上。在俄羅斯於2022年大規模入侵烏克蘭以及一系列反戰抗議後,丹尼拉離開了俄羅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