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HIBITIONS

展覽 ─ 歷年

EXHIBITIONS

展覽 ─ 歷年

印度當代攝影觀察01:解開束縛

印度當代攝影觀察01:解開束縛

展期: 2021/03/13-06/12

開幕茶會: 03/13 (SAT) 14:00

藝術家: 巴拉特·西卡、菲利普·卡利亞、印都·安東妮

地點: 絕版影像館

絕版影像館很榮幸為您呈現《印度當代攝影觀察01:解開束縛》。本展覽由藝術家巴拉特·西卡、菲利普·卡利亞、印都·安東妮所組成的群展。藝廊也藉此宣佈此檔展覽為藝廊印度當代攝影觀察系列中的首檔展覽,我們將持續介紹該地區的新銳藝術家以及代表藝術家作品給藏家與觀眾們。

展覽以巴拉特·西卡(Bharat Sikka)的“物質系列”(Matter)為始,啞光色調幾乎過於光滑,被銀色、白色及灰色的單一色串起。對印度僵固的形像似乎透過此種手法被打破,但也同時被藝術家以獨特的形式給復甦。異國情調的主觀視角對印度的理解是那些充滿亮麗色彩與繁忙街道,及潛在民族中豐富的文化底蘊。西卡融合了高低端藝術、熟悉感與疏離感、能量與絕望在長達十年的拍攝歲月中呈現這些驚人但極具魅力的作品。觀者迫切想知道這些圖像是否是當代印度的完美體現,還是藝術家所製造的情感脈動,因為它們既自然又人為且拒絕以任何的形式被束縛。

空間或空隙是束縛的另一要素,在沒有任何形式限制和界限中,理念和身軀可以漫遊因此它們是自由的。機構又或者一種體制,是人類慣性長期依賴的重要生存空間之一,它們有助於構成一種社會及文化。在菲利普·卡利亞(Philippe Calia)的“Ajeeb Ghar Archive”(原意近似 “珍奇屋” )系列中,他藉由探索印度各種多元的博物館,並記錄觀眾不曾留意的觀展面向。無論是在大都市德里、孟買還是班加羅爾的博物館或較偏鄉的地區,該系列作品探索博物館參觀者在這些空間中的互動與行徑。為了進一步深入他的創作理解,卡利亞展出形式以模擬館藏物件在藝廊中呈現,其中也包括旋轉式畫框的作品,在空間中促使觀眾再次與他的作品進行互動。我們不僅思索觀眾對展覽品的了解是否被館方的意念與實質棲息空間所限制。又或通過觀眾腦海中的獨立判斷能力而獲得自由。

最後,我們通過藝術家印都·安東妮 (Indu Antony) 最新出版物更深入地探究約束的概念。《為什麼胸罩不能有鈕扣?》這本限量手工攝影書是她的ഓർമ പെട്ടി(Orma Petti在馬拉雅拉姆語中翻譯為“記憶盒”),通過個人物品和簡短的文字,為藝術家的記憶和生活提供了一個小窗口。沒有實際的書脊,記憶如同葉子般形成一片片獨特的個人渲染,並轉化為可手握的物件。這本攝影書是在2020年疫情大流行的情況下所創作,也進一步體現了對觸覺的渴望。安東妮被限制在一個單獨的空間和無止盡的網路視訊中,轉向內化尋找她的過去。以她的頭髮縫製起這些小物件,將身體的一部分縫合到這些私人物品上的舉動意味著重訪記憶。其中遇到混雜的情緒,有些令人愉悅也有些令人痛苦。面對是打破束縛的第一步,而藝術家在這困難時期持續創作是自身最好的慰藉。

什麼是束縛?是在空間中無法任意行動? 是缺乏獨立思想的自由? 又或是在所身處的社會規範中與自身思維定位之間拉扯中尋求平衡?然而或許更重要的是,我們如何打破它?

關於藝術家

Bharat Sikka 巴拉特‧西卡 (b.1973 新德里,印度)

西卡(Sikka)在就讀紐約帕森設計學院之前便不間斷進行攝影創作。西卡(Sikka)的長期攝影項目聚焦在印度文化殘存和社會變革上,並通過當代藝術攝影的視覺語言和物質形式呈現。代表作品如克什米爾,在仍然開花的地方 (of Kashmir, In where the flowers still grow)巧妙地講述了印度的歷史和地域性,物質(Matter)則是探討全球化的潮流問題,而印度男人(Indian men)中針對陽剛特性有更深入的著墨。西卡參與過多個展覽,包含2019年,個展,The Sapper,Unseen Amsterdam;2016年,個展,Reimagine,Photoworks攝影節 & Brighton攝影節;2010年,群展,Where Three Dreams Cross: 150 Years Of Photography From India – Pakistan And Bangladesh,Whitechapel Gallery,倫敦 & Fotomuseum Winterthur,瑞士;2007年,Space In-between,阿爾勒攝影節,法國;2006年,Paris Photo博覽會,Anne De Villepoix,巴黎。

Philippe Calia 菲利普‧卡利亞 (b.1985 巴黎,法國)

是一位藝術家、攝影師和電影製片人,自2011年以來一直在印度生活和工作。因紀錄片的實踐賦予了長期參與特權,他的作品以折衷式的紀錄片實踐為背景,融合了攝影、錄像和文字進行創作。主題多圍繞記憶、時間和歷史交織的關係,其過程聚焦在“objets trouvés”(對象雜物)和殘留文件之間的表達形式。表達形式最終也成為一種反射行為:通過消極的接近圖像本身,聚焦在圖像消失或完全被禁止之間的狀態。卡利亞畢業於威斯敏斯特大學的攝影研究專業碩士學位,曾在阿爾勒國際攝影節、愛麗舍博物館、新加坡國際攝影節和貝爾法斯特攝影節以及印度、法國和英國等地展出。自2013年以來,卡利亞一直與PIX合作,擔任照片編輯和研究員。2015年至2020年之間,他共同創辦且執掌BIND一個印度的攝影平台,同時也是一間非營利攝影書圖書館。

Indu Antony 印都‧安東妮(b. 1982 喀拉拉邦,印度)

目前工作且定居在印度班加羅爾和喀拉拉邦兩地。她出生於印度傳統家庭,克服了各種社會束縛去追求自我的藝術實踐。因此,她一直與社會中的弱勢族群合作,以探討內在感受著稱,進而將創作延伸至更大的社會體系中。她的作品主要圍繞在空間概念和性別之間密不可分的關係。以女性主義為出發透過表演與各項裝置去體現她的藝術創作。參與過多個群展其中包括2019廈門集美阿爾勒攝影節;2018年Serendipity Arts Festival;2018-19年Kochi-Muziris雙年展(附屬);2018年Foto Fest雙年展,休斯敦;2017年Queer Asia攝影展,倫敦;2015年加德滿都攝影展,尼泊爾等。並且她在2011年獲得了Toto funds Award的年度攝影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