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新聞 ─ 歷年

NEWS

新聞 ─ 歷年

ART BASEL HK 觀展

Thu Mar 25 10:00:00 2015

ART BASEL HK展覽資訊

展覽時間:2015/03/13-2015/03/17
地點&交通:香港會議展覽中心(香港灣仔博覽道1號),位於港島區核心地段,面向維多利亞港,商廈林立、繁忙的商貿中心地帶。會展中心毗鄰設有兩所五星級酒店,包括君悅酒店和萬麗海景酒店,會展內部有多數個展覽廳,可搭乘港鐵列車,由港島線的灣仔站A5出口步行至香港會議展覽中心只須十分鐘。

票價:
貴賓優先場門票:港幣$850
一天門票(適用於星期一或星期二):港幣$250
週日門票:港幣$300
兩天門票(適用於星期一及星期二):港幣 $400
三天門票(適用於星期日、星期一及星期二):港幣m$650 (台幣港幣匯率比1:4)

ART BASEL HK背景:
原是香港藝術展(Art HK),聯合創辦人Tim Etchells、Sandy Angus、Will Ramsay在過去對香港藝術展的推動下,把香港藝術展在短短的幾年內,晉升為國際知名藝術展,但在2011年時,香港藝術展被巴塞爾藝術展的策展公司MCH Swiss Exhibition收購大部分股權,2013年更名香港巴塞爾藝術展(ART BASEL HK)。今年的規模比去年又更大,參展陣容依舊豪華,在香港會議中心周圍也還有兩個展覽分別是第六屆「亞洲當代藝術展(Asia Contemporary Art)」、首屆「中心藝術博覽會(Art Central)」,一起帶動了三月香港藝術節的氛圍,也聯合許多當地香港藝廊,熱絡展出。

展場規劃-香港會議展覽中心:
此次的展覽分為六個展覽區域-畫廊薈萃(Galleries)、亞洲視野(Insights)、藝術探新(Discoveries),藝聚空間(Encounters),光映現場(Film)及藝文出版(Magazines)。會展共有 233 間畫廊,來自 37 個不同國家及地區,參展的藝術家超過3,000位之作品。而在兩層展場心臟地帶的「亞洲視野」區,將有 34 間在亞洲及亞太地區擁有展覽空間的藝廊展出不同的策展項目,另外特別的是展區「藝聚空間」,專門為大型雕塑裝置而設立,將展出 20 件來自亞洲和其他國家藝術家的大型藝術作品。其中展覽期間,ART BASEL HK有舉辦多場講座和論壇讓觀展者參加,手冊都有詳細的時間表,三場「與巴塞爾藝術展對話」,皆會邀請世界各地知名的藝術家、藝廊經營者、收藏家、博物館總監、策展人及藝評家,對不同話題進行討論。而每日下午都有多場沙龍漫談,大多都是藝術家演講的論壇為主。

觀察-展場布局分析&現場硬體設備:
展場全區統一都採用崁式白光燈,燈具架設方式簡約俐落且牢固,展立板高度約3米左右,大部分的展牆都以白色為主,少數家藝廊會漆成其他顏色,地板的部分大多是以原本場地的灰水泥地為主,地板看起來有特別拋光過且上過蠟,並不是全區都有鋪上地毯;展位的配置以井字型為主,展位坪數平均都有約20坪以上左右,不會有大小展位的區別,標示牌清楚,辨識度很高,參展動線劃分簡單,不會讓人迷失在展場;再者,藝文書報區及演講區和主要展場分開設置(藝文書報區和演講區設置在展場出口處),餐飲區則安排至角落處(展場外面有設立素食餐飲區),餐飲大多是微波式,味道清淡的輕食為主,所以沒有食物異味飄散,讓觀展者可以專注於看展,提高觀看品質;展區中間因為有大型公共藝術作品的關係,旁邊也貼心設置了多數排椅子和桌子,可供觀看者小憩片刻。

關於影像作品(攝影、錄像、多媒體、裝置…):
這次在展場的出現的影像作品比例並不高,但亞洲的藝術作品蠻多都是以影像或是錄像的表現為主,讓我驚艷的部分是,ART BASEL HK 有獨立設置光映現場(Film)專區,更好地集中展示這部分藝術,香港藝術中心agnes.b電影院提供了非常專業的視頻展示設備和空間,空間面積120公尺左右,可以容納大約120人。如果是在傳統藝博會模式裡,影像作品很難有很好的展示空間,ART BASEL HK策展能夠把影像媒材的表現考慮進去,提供很好的硬體設備,能夠讓藝術家更有發揮的空間,也讓觀者能夠體驗到更完整的觀看表現。讓我驚喜的是台灣的錄像作品在展場中特別突出,台灣藝廊有「就在藝術空間」、「谷公館」、「其玟藝廊」。

觀察-攝影作品:
攝影已成為呈現當代作品重要的媒材之一,也會和裝置、錄像的作品結合,形式多元,展場當中多以數位輸出的作品為主,找不到傳統底片表現的作品,數位化影像作品的表現上是已十分成熟,而影像作品價格和版數的部分,價錢座落在台幣八十萬到一百萬左右,版數5-7版,有一些也有AP版,大多是已發展成熟的藝術家為主,日本和中國的知名度高藝術家居多,年輕或剛起步的藝術家相對上比較少,至於影像作品風格,在作品內容題材上面,歐美與亞洲並不一樣,歐美的色系處理偏為冷調,題材部分以寫實人像、風景居多,而亞洲區域題材上是以社會議題為重,相較不同於其他國家作品題材的呈現,亞洲區的作品故事性比較高,討論空間較廣。攝影作品的數量在展場中相對於其他類別的藝術作品,數量少了些,可見在中國及香港地區,攝影作品的接受程度還處於萌芽階段,一般觀眾對影像的瞭解還不夠成熟,現場歐美地區進駐的藝廊專門代理的影像作品並不多,相對亞洲的話,專職經營攝影作品的藝廊目前在展區中寥寥無幾。

觀展後的想法:
Q:為什麼巴賽爾能夠座落於香港,變成亞洲區藝術樞紐呢?
大家普遍對香港的認知還帶有些刻板印象,把香港視為“文化沙漠”,其實這只是一種偏見,香港的歷史現實和當代現況的雙重層面上來說,如果說它是文化沙漠太過分武斷又狹隘。回頭看香港的文化和藝術發展歷史,其中有很多珍貴而值得發掘的養分,特別是以電影和音樂為代表的大眾文化。那為什麼巴賽爾選定在香港呢?關鍵原因是在2008年,蘇富比與佳士得決定於香港執行亞洲所有銷售業務,而不是選在其他地區,例如:新加坡。香港開始聚集了亞洲各地的收藏家,使其他來自韓國、日本、印尼和台灣的拍賣廠商也開始在境內實施拍賣活動,加上香港的免稅政策、優良的金融服務、便利的經商環境,都是成為香港在亞洲藝術市場重要性的因素。加上近三四年以來,在香港政府主導公共領域以及商界主導的私營領域中,各種新動作正在推進著香港藝術繁榮,香港政府主導的西九文化區是最值得期待也是全球最大的藝術聚集區發展計畫,在西九龍的最南端,填海造陸而成的40公頃土地上,將建設十多家演藝劇場、表演中心,以及美術館等文化空間。香港政府也同時在進行針對當地藝術家和藝術團體的扶植計畫,根據香港藝術發展局公佈的2011-2014年度計畫,共有58項主要計畫積極推動藝文發展,提升藝術水準和開拓藝術家的發展空間,其中包括了支持香港藝術家參與包括威尼斯雙年展在內的國際藝術年展,成立藝術獎項,提供藝術發展的資金和獎學金等等,香港的K11 MALL結合購物和藝術中心雙重功能,讓外來的觀光客能夠輕易的進入藝術氛圍中,一邊購物一邊吸收藝術知識,再者,加上香港賽馬會大力支持的中區警署建築群藝術地標發展計畫,無疑反映香港政府對於商業資本與藝術聯姻政策的熱衷,能夠帶來的經濟效益如同雪球般越滾越大。

Q:台灣藝廊與ART TAIPEI的國際競爭力?
在展場中,總參展藝廊數量230多家,台灣在這裏面占了9位,亞洲藝廊多半占5成左右,中國內地北京上海的藝廊總數居多,中國藝術家作品占6成左右,地主城市的香港,有將近20家藝廊展出(扣掉歐美背景的),而這次台灣藝廊表現還蠻亮眼的,在亞洲視野(Insights)34間裡面,就有4間藝廊在裡面,都是台灣藝術家,比照前兩年的數量來說,仍有努力的空間再加把勁。藝博會吸引人的原因,它是個階段性的藝術作品濃縮精華秀,可在相對快速的時間將大批量的藝術品進行重新展示和整理的過程,可以一次看到非常多藝廊的聚集展出,又超強的集客力且曝光率超高,短短幾天的參觀人數,可能超過藝廊一整年在自家空間接客的數量,參觀的是第二天與第三天,觀展者學生占的比例不高,但是一般觀展民眾占的比例蠻多的,其中也會有收藏家混藏在其中,以人潮來說,ART BASEL HK在行銷宣傳上面做的非常好,走在百貨公司裏面也處處可見宣傳標誌,會請各大電視台來做個別專訪,網路上有詳細的資訊及影片播送,也配合著三月份香港藝術節,聯合把藝術推向國際。看了兩日,人潮不曾有退減跡象,香港像是一個世界地球村一樣,在亞洲占領重要的要塞點,相對應於台灣藝術,要如何與世界接軌,和提升藝廊和博覽會本身的質感,這是值得反思的問題所在。